高考历史命题:论题:关税政策的阶段性调整映射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脉

[复制链接]
查看226 | 回复0 | 2025-4-11 15:08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论题:关税政策的阶段性调整映射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脉络
截图202504111508093366.png
论述:
第一阶段(1846-1870年):
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率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,通过《科布登条约》(1860年)与法国达成互惠关税协议,带动欧洲多国降低关税。这一政策推动了原料与工业品的跨国流动,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,体现了英国主导的“单极”经济格局。
第二阶段(1930-1939年):
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,美国为保护国内市场出台《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》(1930年),将平均关税税率提高至59%,引发各国报复性关税战。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贸易额缩水65%,加剧了大萧条与社会动荡。这一阶段的高关税政策反映了列强在危机下的“以邻为壑”思维,暴露出缺乏国际协调机制的弊端。
第三阶段(1947-1995年):
二战后,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(GATT),通过多边谈判(如肯尼迪回合、东京回合)逐步削减关税。至1995年WTO成立时,全球工业品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40%降至3.8%。低关税政策推动了跨国产业链的形成与亚洲“四小龙”崛起,标志着美欧主导的“多边合作体系”成为全球化核心动力。
第四阶段(2018年至今):
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力增强,美国以“公平贸易”为名对中国加征关税,英国“脱欧”后重新制定独立关税政策。新保护主义的抬头反映了传统经济强国对权力转移的焦虑,也暴露出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失衡的矛盾。这一阶段的关税博弈实质是多极化格局下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。
结论:
从19世纪英国的单极主导到21世纪的多极竞合,关税政策的调整始终与经济实力的消长、国际规则的演变紧密联动。阶段性特征既是对经济格局的回应,也是推动格局变迁的重要变量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